以色列学者:“一带一路”倡议不应仅被视作经济战略
2017-08-11 17:21:11 来源:中国网
017年8月7日,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阿龙·沙伊(左)与南开大学教授孙晓春在海航研讨会上。(图片来源:周奕凤/以色列时报)
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阿龙·沙伊(Aron Shai)在本月7号的中以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应被单纯地理解为物质与经济计划,而应被看作文化与价值观的共同平台。
“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层面的经济计划,也是涉及语言、历史、哲学与道德标准等领域的文化计划。”沙伊补充道,“但不幸的是,如今世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仅局限于铁路、航线工程等物质领域,而非精神层面。”
当天海航集团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举行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密码:海航案例研究暨《海航的神秘密码》学术研讨会”。海航经济研究院院长苗维胜、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主任加利亚·帕特-沙米尔(Galia Patt-Shamir)、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孙晓春、山东大学教授葛荃等学者出席现场,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张平主持研讨会。
“无论是在投资还是其他商业活动过程中,双方都应该将互信和文化互动作为共同的精神追求载体,而非把各自价值观强加于对方,否则就会产生恐惧感与焦虑感。”沙伊补充道,“‘一带一路’倡议便是如此。”
2017年8月7日,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阿龙·沙伊(左)在海航研讨会上发言。(图片来源:周奕凤/以色列时报)
孙晓春在主题讨论环节中肯定了沙伊的观点,并称:“中国作为新兴国家进入世界舞台后,国际社会总会发生变化。而不同国家的人聚集讨论国际社会共同生活时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任何民族都需要好的生活,而好生活需要的正是共同的价值观。为了真正让广大的民众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这些理论概念努力实践为公众常识。”
阿龙·沙伊在研讨会上进行主题演讲称,120年前的犹太复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浪潮有着相似之处,且国民党重庆陪都时期(1937-1940)政府也曾计划在当地安置犹太人。因而现代的中以两国应增进相互认知,加强在经济、文化、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以色列一直在争论,我们究竟应该允许其他国家以何种程度参与以色列的战略发展项目?”沙伊说道,“一个例子就是即将于2022年落成的埃拉特-阿什杜德铁路项目。这条长为180公里的铁路将使中国的货物经由以色列运至欧洲,因而也可以使以色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为海航成立24周年,《海航的神秘密码》系列丛书也由中华书局、东方出版社、五洲出版社以七个语言版本同步出版发行。在当天研讨会最后,苗维胜代表海航集团向与会嘉宾赠送了中文及英文版丛书。
海航经济研究院院长苗维胜在现场致辞中介绍了海航集团的发展历程,并称海航秉承共享、分享、生态、圆融的理念,致力于造福于人类幸福与世界和平,以“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创新资本”的创新商业模式寻求发展,呈现着海航的企业责任领导力。葛全教授当天也从儒家思想角度阐述了海航的发心和时刻求变的发展思想,阐述了海航寻找不同文明的共同之处、推动文明融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