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5 11:22:51 来源:环球网 作者:孙广勇 林芮
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的皮隆礁附近,有一排白色屋顶的房子,这是文莱政府建立的国家渔业发展研究中心,但因技术缺乏,长期处于半停顿状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带着渔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到了文莱,研究中心再次热闹起来。
在渔业研究中心,记者看到多个大型水池,里面养殖着种鱼和使用受精鱼卵孵化后正在标粗培育的鱼苗。还有一些水池培养鱼苗的“奶粉”——幼鱼营养饲料轮虫、藻类等。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西磊告诉记者:“鱼苗的营养十分重要,既要保证营养,又要保证健康,就像喂婴儿的奶粉一样。对待鱼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养鱼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作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广西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2016年在文莱成立,从事海洋水产品的种苗繁育、养殖、收购、加工与销售等。如今,海世通创下文莱渔业养殖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出口国外的鱼产品货柜、第一个规模化鱼苗养殖基地、第一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文莱经济长期依靠石油。由于近年来油价下跌,政府提出“2035宏愿”,推动经济多元化,其中渔业是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文莱政府代表团2016年赴广西海世通食品公司考察时,文莱财政部第二部长刘光明说:“文莱民众日常吃鱼比重大,但当地渔业无法满足国民食用鱼需求,一直需要进口。希望中国企业帮助当地发展渔业。”
刘西磊告诉记者,文莱渔业养殖基础非常薄弱,到文莱后,一切从零做起。为给文莱的离岸深海设施化养殖打下坚实基础,海世通公司在离岸12至19公里的海区,建设了12口单只容量在6100立方米以上的深海养殖网箱,并收集文莱海洋养殖环境数据,包括水流、风速、浪潮、气候变化、水质变化等。“我们都学会了潜水,因为有时候要到直径25米、深12米的网箱作业,周围水深27至57米。每个网箱第一阶段拟养成品鱼100吨至130吨。”截至2018年10月,海世通共收捕加工成品养殖鱼约300吨,并于2018年7月出口第一条冷冻货柜到加拿大,首次实现文莱养殖鱼出口,为文莱渔业开拓国际市场踏出第一步。
在鱼苗、成品鱼养殖实现突破后,文莱政府希望未来打造更大的合作平台,实现中文渔业长期共同进步。根据文莱财政部发展规划,将把海世通渔业项目作为文中渔业合作、科技合作的支撑,将文莱打造成东盟的渔业研发中心。目前,海世通牵头,联合文莱大学、文莱国家渔业发展中心、文莱技术教育学院等文莱科研机构,以及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中国科研院所,打造中文渔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以提升文莱渔业发展的整体科技水平。采访时,文莱大学副校长阿比恰巧来海世通商谈合作细节。阿比告诉记者,文莱大学有基础研究的实力,有海洋科学专业,但没有养殖专业。文莱研究机构和中国企业合作,开启了崭新模式,将推动未来两国更深入的海洋合作,并培养相关人才。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