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京召开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_时政_资讯_丝路通合作网
上海合  丝路专家  东南亚  王绍辉  欧亚  亚美尼亚  中国学者:  莫尔多瓦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丝绸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正文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京召开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8  浏览次数:85
核心提示: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京召开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2018-11-18 15:40:31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11月15日-17日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京召开 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
2018-11-18 15:40:31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11月15日-17日,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及研究、教育、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纺联相关部门以及各省市区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专业院校、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及新闻媒体共300人出席本届大会,《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2018)》在本届大会上首次发布。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在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型升级道路上一项立足新格局、新时空观与新权责观,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
 
会议期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发表题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报告,就新时代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事业,从“新使命、新目标、新观念、新路径”四大方面深入阐述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发展趋势和方向。孙瑞哲表示,当今世界日趋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的财富,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全球化的视野看待它的保护与传承。
 
 
 
大会期间,中纺联非遗办与北京首创乾元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签定纺织非遗合作与发展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促进纺织非遗发展
 
纺织品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易货品,更是古丝路沿线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活态印记。纺织非遗在所有非遗项目中有着显著特点,覆盖面大、品种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和人民生产生活最为密切,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易于走进现代生活,融入时尚潮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发表题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报告
 
孙瑞哲强调,本次大会特别提出了“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也就是要体现在体现新的历史时期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所将秉承的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共享、发展的科学态度与使命追求。
 
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赵丰的报告中介绍了丝绸之路博物馆多年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表明,纺织非遗是古丝绸之路历史上“互学互鉴”的重要见证。“如果说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传播,那么养蚕、纺织工艺则是更重要的技术传播。”从养蚕到织机再到染料,全球的丝绸发展历史同时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往史,而今,“一带一路”倡议则为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就“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纺织非遗发展作报告
 
赵丰介绍,目前丝路沿线已有20多个国家30多项丝制品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锦、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非遗产品还频频出现在中外交往的国礼之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会有更多原本‘封闭’的非遗跨出地区和国门,被‘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们所认识和共享。”
 
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传承“指南针”
 
“‘非遗的保护还是创新’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在会上表示,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在历史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包含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指南针。
 
针对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业界已有共识: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保护与传承,创新就缺乏根基;不善于创新,传承难以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深刻的影响。孙瑞哲在发言中明确表示,没有市场的生存能力,就没有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扶持应当与增强非遗自身的造血机能相结合,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要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品牌和企业专业的设计力量、科研与创新力量、市场营销力量等各种优质资源跨界融合、集成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非遗资源合理流动并高效发挥作用。”
 
投身纺织非遗行业的企业、研究院校等也对创新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庆向记者介绍,首创非遗与设计学院作为全国首届非遗类工程师学院,已经在今年7月揭牌,通过聚合产学研力量,推进非遗人才的培养、教育提升和理论创新,推动非遗的系统传承和永续发展。
 
北京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华则用15年的时间尝试了一条非遗手艺人的推广之路。大山里的8千多绣娘提供了5千多种具有中国民族美学特色的纹样,依文集团则通过建设1千个绣梦工坊将销售平台开放给手工艺人。这些极具匠心的设计和手工在国际上颇受欢迎,“比国际的奢侈品一点都不差” ,夏华笑着说。
 
编辑:刘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