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表示,“一带一路”是我国外交领域的创新。新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国与世界持续开展经济合作的意愿,而且具有包容性和文化内涵。
这位专家说,前不久一名科威特商人告诉他“很期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延伸到家门口”,认为这样的经济合作,将带来当地可持续的贸易机会,令城市更加繁荣。
外交部部长王毅8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和包容。“一带一路”的主线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优先是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目的就是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东欧等地的经贸关系往来日趋热络、成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输出资金、技术和投资项目到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增进与各国各地区多层次多领域的沟通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蕴岭说,外界不少人对我国的新丝绸之路构想不甚了解,很有必要进一步阐明我方意图。
他说,西方国家崛起后往往搞海洋霸权,借助“船坚炮利”与他国强行贸易。中国和平发展后注重的是开拓海上自由贸易和文明交流的新机遇。
“丝路复兴不是中国搞经济扩张,更不是谋求海洋霸权,而是将各自优势转变成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他说。
一些代表委员还注意到,今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多领域跨国合作已起步。比如今年1月,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营,为今后我国参与打造亚洲区域“超级电网”、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跨国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础。
长期从事南亚问题研究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新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柔性概念,将有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增进友好关系,是放眼长远的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