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戴稳胜、梁昊光谈“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如何更加有为?
2020-11-23 15:18:25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林徽东 曹家宁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新的指引。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就“十四五”时期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了课题研究。与此同时,各个地方也根据自身定位开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十四五”规划将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条主线,如何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一带一路网为大家邀请到了三位专家,来一起谈一谈。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其实,早在2018年8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要求。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提出的。当时,总书记强调的高质量发展要点包括注意实施让当地老百姓有获得感的民社工程和民生援助,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
在2019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而且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
我认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总书记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理解,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的企业和机构“走出去”的要求,包括在海外做事、开展项目合作、建设工程等,即对外的一面。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紧密结合。例如,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总书记就讲到“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所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能忘记国内一面,而这是大家谈到高质量发展容易忽视的地方。“一带一路”建设是不是高质量发展,也要看是不是带动了国内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否则,就是片面理解总书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关于“双循环”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体现,就是总书记讲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具体讲,就是在“一带一路”平台上打造出分工明晰的跨国产业链,或者说区域性生产网络,既造福当地、又能带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如何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第一个方面,我想先说说“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基础。
首先,自从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为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经济基础。
其次,这一次的新冠疫情应该说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舆论与思想基础。新冠疫情让人们明白了哪一个国家能救他们,哪一个国家能给他们支持,哪一个国家、哪一种制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疫情比任何宣传都更直接地向全世界展示了这一点。
可以说疫情是能够打消“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怀疑,比如最近阿联酋王室的很多人都注射了中国的新冠疫情疫苗。
同时,党中央也已经为应对新形势,做出了自己的一个战略判断,这个战略判断也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国内的政策、舆论、思想基础。“十四五”规划中,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当前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中美贸易战期间各种冲突已经说明了中国的旧的机遇已经结束,但是新的更大的机遇来了。在这三年多中,中国顶住了美国的三板斧。今年两国对疫情防控的不同情况,不仅让中国人的“四个自信”更加确定,更让西方人民开始从根本上怀疑自己的制度和文化。
建设中国领导的新的世界秩序机会来了,而且是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其实就是这种新秩序建立的开始。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后续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还是要紧抓实体经济不放,使“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内循环相互促进,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良性格局,内外双循环是一种以中国内循环为核心的辐射、带动、牵引的机制,促进国际经济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能够加速健康良性循环。
其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执行“群众路线”政策,紧抓就业这个抓手,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在沿线国家以国铁、国有银行等核心企业为领头羊,率领一批民企,在当地建设能给当地带来就业机会的各种实体经济。给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只要努力劳动就能安居乐业乃至发家致富”的希望。
最后,随着实体经济走出去,国内的金融必然会随之走出去。那么中国的金融,一定要学习、借鉴、引进、改造国际金融规则,学习借鉴引进这些规则中有助于推动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改造那些泡沫经济内部循环无限度衍生的方面,比如我们国发院、国际货币研究所很早前就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报告。同时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稳健安全的人民币结算规则逐步替代波动剧烈的美、欧元轻结算体系。
如何理解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想主要是在以下两点:
第一点怎么理解未来五年中长期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高质量”。
我认为,“高质量”可能主要是聚焦在推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比如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因为这些领域涉及到如何在多边体制下保持权威性、有效性,让更多的国家参与。
习主席提出来数字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未来都将进一步深化,在这些新的方向上,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包括新增长动能等等的发展路径都设计清楚后,将会带动高质量建设充分展开。
第二点是在未来五年中长期的“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高质量”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首先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有效落地。这种新格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方向,使得“一带一路”产业、贸易等在未来做出一些新的调整。
我觉得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投资、产业发展的基础、原材料资本等等在“一带一路”的合作过程中已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我们需要把这种效应进一步的发挥,在全球产业链脆弱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积极稳健的发展方向。
其次,我觉得需要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效率的问题。从基础设施推进上来看,很多的数据都充分表明,人和物流效率在明显提升、成本逐步下降,下一步需从网络技术方面提升生产,流通和分配环节的效率。技术的推进力量可能会更加的突显,推动包括应用5G的通讯基站、高铁网络、航空机场等区域的联通方面的提高。
最后,我认为在这种背景下,需继续提高跨境商品交易的便捷性。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包括建立更加安全便利的货物通关机制、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等等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时,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在人的跨境交流上建立新的方式和制度,创造更好的环境。
我觉得,未来的五年,“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国际合作中机遇将远远大于挑战。
编辑: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