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驱动和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国家专区”成创交会的重点展区
2020-11-23 10:43: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药物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丁克教授研发的抗肿瘤创新药,连续在两届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创交会)上签订了合作意向。去年,丁克与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签约金额达8.55亿元。
“科学家主责是心无旁骛做科研,但需要一张让科学家与企业家能‘坐下商量’的桌子,需要一条成果转化转移的透明顺畅链条。”在丁克看来,创交会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与链条。
创办于2015年的创交会,到今年已走过6个年头,其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径。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说,“创交会就是帮助科技工作者,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打造“1+1+N”展会模式
创交会上,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
广州发展瑞华新能源电动船有限公司攻克纯电动船关键技术之后,却难以转化,造不出真正的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们前来参加第一届创交会,成功对接上船舶设计单位。第二届创交会上,船舶制造企业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愿意与他们共同攻克难题;一年后,世界首艘2000吨级别纯电动船成功下水,填补了世界同吨位内河双电驱动散货船的空白。
这样的故事在创交会上还有很多。“创新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创交会举办的初衷也是为了加快、加强政产学研资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创交会的宗旨是打造永不落幕,全天候的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11月17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罗光华介绍,创交会主要通过重点打造“1+1+N”的展会举办模式,推动和实现成果的全天候转化。“1”就是依托一个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另一个“1”是打造线上交易平台;“N”是线下发挥、组织、构建多个成果交易基地。
虽然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创交会延期举办。但创交会参展的成果多达3000多项,比去年1200多项多出一倍。“我们今年重点打造和完善了线上的成果交易转化平台,通过平台把好的项目推介给企业、投资机构,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罗光华说,“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参与度很高,中国工程院、九三学社等组织机构都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目前,创交会已挂牌成立了36个成果转化基地,链接和孵化更多创客资源,引进并推动各类优秀的项目落地生根。通过成果转化基地,今年以来创交会在会前组织了21场线上线下项目对接活动,共促成16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105个项目实现转化落地,转化金额达6.54亿元。
“经过前五届,创交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前五届创交会已经成功转化了将近400亿资金的成果。”罗光华说。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创交会期间,已有61个项目达成转化合作意向,总金额约2.3亿元。
已成科研转化首选平台
唐山迁安德林思特纸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林思特)是一家老造纸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包括产品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他们面临的困境是从制造一般用纸转为感压热转记录电磁屏蔽特种纸,目前的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国外引进为主。
创交会上,由华南理工大学“节能与过程优化”科研团队创立的公司——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依特)展出“基础材料行业生产数据化运营平台”,吸引了德林思特的眼光。
经过对接,双方签订了技术协议。公司联合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透露,公司将采用自主研发、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数据化运营平台帮这家企业解决问题。
创交会无疑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转化的首选平台,项目供需方对接的第一平台。今年吸引到了37个中国科学院院所单位106个项目参展。钟南山、封锡盛、王天然、陈鲸、陈军等23名院士及其团队带来69个项目组成“院士成果展区”。
随着拍卖师一次次的手起锤落,一件件专利成果被“抢”走。2019年,中国科学院专利技术成果拍卖会首次登陆创交会。现场拍卖的12项专利成果引发了买家热烈的竞投,当天全部成交,总成交额396万元。“通过专利拍卖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地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改变了以往用专利投资这种比较繁冗的方式。”当时接受采访时,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主任隋雪青如是表示。
今年创交会上,专利技术成果拍卖会依然大受欢迎。来自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12项优秀专利成果以拍卖形式顺利找到“婆家”。现场拍卖的5个专利包全部成交,最高成交价达到700万元,总成交额1430万元。
一组数字值得关注:今年创交会上,来自国内外的70多个科技社团、科研机构与近千家企业、20多家投融资机构、4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进行深入融合,促进产学研资深度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少不了资金的“护航”。据了解,今年创交会首次引入了金融机构,仅中国银行一家,在展会期间就为25家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约2亿元。此外, 梅花创投、联想创投、连界启辰资本等50多家投融资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也参加了对接活动。
推动科技成果国际交流
未来,我们吃的水果可能是由机器人采摘的。之前,以色列灵巧公司以水果采摘机器人项目参展创交会,并对接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省机器人制造龙头企业。随后以色列灵巧公司建立起粤港澳三地合作伙伴生态圈,开发农用机器人,与广东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经过6年的发展,创交会更加聚焦创新驱动和国际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国际交流是创交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带一路国家专区”每年都是创交会的重点展区,因为参展的以色列项目众多,今年创交会首日便设立了“以色列日”,对以色列的科技成果进行路演。
“效果很好,很多国内水果企业都主动来找我们接洽了。”中国以色列交流中心、中以集知(广州)科技有限公司VIP项目总监黎敏说。在今年创交会上,他们推动了以色列Eshet Eilon公司与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实现了技术合作。
一个如二号电池一般大小的健康盒,却能在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收集健康数据,测试出呼吸率、心率、睡眠质量等指标。以色列维特尔公司去年进入中国市场,刚在会上与中国移动签订了合作。创始人米基说:“通过这次在创交会达成的技术合作,我们的产品可以更快落地中国。”
历届创交会都有来自美国、欧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科技企业、创新载体、科研机构参展。今年也不例外,来自以色列、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企业组团参展。
自创交会举办以来,已促成70%的项目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创新要素在湾区自动流动的同时,创交会也在让创新要素实现全国范围的自由配置。刘焕彬团队的技术就已从粤港澳大湾区走到京津冀,实现“跨区域”的转化落地。
(原标题:突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交会闯出新路径)
编辑: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