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风尘扑扑的伊隆马斯克正式造访中国。他在展开忙碌而充实的“旋风式外交”同时,亮相北京车展、亲临特拉斯交钥匙仪式。尽管仪式着实仓促和简约,令高大上的车主有些许失望。但车主同时也是马斯克的粉丝。既为粉丝,就有对偶像狂热的、无条件的甚至近乎朝圣般的盲目的爱。爱至如此,交车仪式的仓促、简约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了。这让我记起一次在首都机场出站,迎面撞见里三层外三层的少女少男接机队伍。一打听方知是韩星粉丝们前来迎接他们的偶像,无奈偶像所乘的飞机晚点了,他们在此已足足恭候了8小时之久,非但无丝毫的倦意、反而像打了鸡血般地亢奋。
伊隆马斯克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美国的情形恐怕亦是如此,所不同的是美国百姓远无中国民众的狂热。我在业界的大会上曾经遇见过马斯克。当时的他气宇轩昂、目光如炬,但周围并无粉丝的簇拥和追捧。倒是原本打算赶往另一会场的我见当日下午发言名单上赫然印有他的名字就跑去听了他的发言,尽管我并不是他的粉丝。伊隆马斯克和其他新锐派的发言被安排在了为期三天大会的一个午后,而业界老牌巨头的主题、亮点讲话多集中在每天的上午。不能说上午的日程远比下午的重要,但在排序上颇能咂摸出些味道来。
粉丝(Fans)这个词在美国其实并不陌生。包括资深的国会议员在内的许多人是“阿波罗号”登月宇航员的粉丝。在有踏上月球的瞬间道出“这是月球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出席的听证会上,原本正襟危坐的众议员一改常态,在发言讲话之前不仅先向登月英雄致敬并不忘告知英雄:“我打小就崇拜您。”;我曾有机会和与阿姆斯特朗并肩战斗的战友、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共进晚餐。席间,不断地有餐厅工作人员及在同一餐厅用餐的客人前来向他索要签名;在电影“国际空间站”的首映式上,更有数位在业界颇有声望的人士向参与该片配音的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高喊:“汤姆,请问你的下一部影片何时问世?”
在航天业界内,人们更愿迷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传统老牌巨头的权威性,不知这是否源于“血统论”根深地固的影响。还是在那个业界大会上,坐在晚宴主桌上的、唱主角的仍是巨头公司的掌门人,伊隆马斯克的桌次距主桌较远,尽管他的同桌多为后起的新锐公司的新锐人;在大会的社交场合上最常见到的场景也是传统巨头和同类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新锐的寒暄对象仍是新锐、两路人马两种套路双方呈井水不犯河水之势。尽管新锐们在时势面前成为了英雄,但要跻身老牌巨头的圈子和阶层似乎仍路漫漫而修远。在嘉宾论坛上,太空探索公司时尚且睿智的女总裁与航天界的“四大”并排平起平坐、侃侃而谈、不仅将主持人抛出的许多话题抢了先,且与“四大”互动热烈,但论坛一告结束,她和各方大圣间还是各走各的路并无太多的交集。另一位成功可以复制的公司创始人,他的公司原本是淹没在美国西部硅谷众多小公司中的“居于深山人不知”的不起眼的一个,和那些小公司版本相近也是从车库起家。在一次竞标中破天荒地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政府的合同,赚得了第一桶金。后来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动起了竞选州议员的念头,终因票数过低而壮志未酬。说起他来,我的教授也会不经意地瞥一下嘴:“他奇谈怪论太多。”一句话,盖棺论定。还是在业界的那次大会上,太空探索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公司众多的年轻人们正热情洋溢地发放公关小礼品。一旁财大气粗的巨头公司员工不无酸气地轻声道:“他们这是在为找钱造势呢!”
如此看来,相信“英雄莫问出路”的似乎只有智库了。智库的准则是“立场不偏不倚方能提出具有影响力的点子”、跳出盒子思考(Thinking out of the box)方能更加客观。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迷信任何权威的特立独行者。我先前在美国企业北京代表处工作时,曾和一位来自美国总部的同事谈起美国业界知名的精英人士,这位同事来了一句“Should I know him (我有必要知道他吗)?”一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爱谁谁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