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风采,一路芬芳——诗酒舞中展现的中国文化_文化_资讯_丝路通合作网
上海合  丝路专家  东南亚  王绍辉  欧亚  亚美尼亚  中国学者:  莫尔多瓦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丝绸之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大国风采,一路芬芳——诗酒舞中展现的中国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30  浏览次数:72
核心提示:大国风采,一路芬芳——诗酒舞中展现的中国文化2019-08-30 10:31:35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

大国风采,一路芬芳——诗酒舞中展现的中国文化

2019-08-30 10:31:35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前景光明。
为何“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众人期待和赞誉?因为它“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因为它强调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强调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这就是习近平倡导的大道,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大道。中华民族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坚持“和为大道”,秉持“以德行仁者王”,是千百年来丝路畅行的基础之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经济交往之路,也是一条文明-文化交流之路;是一条和平传播之路,也是一条文化融合之路。
正是“和平”、“和谐”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丝绸之路,丝路的繁盛反过来凸显了“和”文化的重要性。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郑吉屯田乌垒,匈奴势力最终退出丝绸之路,表面上看是军事上的胜利,实际上是文化上的胜利。匈奴据西域时,在当地设官,名为“僮仆都尉”,将丝路人民视作奴仆,动辄征伐,客以重税。而汉朝反其道而行之,辟商贸,安民众,开阡陌,筑烽燧,也在当地设官,名为“西域都护”。汉匈官名不同,说明了汉匈对丝路的对待方式亦不同:“都”是率领,“护”为守护,“西域都护”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仁义安远”思想。因为“和”,才有了古时“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才有了今日“一带一路”的应者云集。
正是不同文明间的交织融合,塑造了更丰富的文化形态,为人类绘制出了一幅多元文明的绚烂景观。从汉语“丝”字向英文“silk”一词的演化,到“在欧洲人心目中创造了亚洲”的《马可·波罗游记》;从敦煌莫高窟中融合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的飞天形象,到爪哇海域发现满载中国瓷器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历史,以独特的文化密码记录下东西方在古丝绸之路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动人历程。
正是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让丝路文化绵延至今。而要承接千年流风余韵并将之发扬光大,更需要“日日新,又日新”。对中国文化而言,更是如此。如何既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又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这是一个时代课题。

《大国芬芳》剧照
诗乐舞《大国芬芳》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成为优秀范例。以舞为形,符合现代文明下人类欣赏共性,让作品具有国际性与现代性,使得其他语言体系下的观众,也能跨越文字鸿沟,真切感受到美;以酒为媒,以诗为魂,彰显了中国的酒文化与诗文化,更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大国芬芳》选择了多个与酒有关的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国酒文化的典雅之美、豪迈之美、柔情之美,将中国人宴饮的多种心境通过乐舞表现呈现于舞台,更融入了中国取舍的哲学思考。
舍一粟一粒,得数十载温厚酽醇。舍得之间,岁月留香;舍得之间,大道之行。这是中国的酒之道、传统文化之道,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行之“道”。正如习近平所说,“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酒趣满满,诗意盎然,舞姿翩跹,大国风采,让“一带一路”更加芬芳。
编辑:王沥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