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车辆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
2019-08-09 10:49: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鹏禹 曹瀛月
2013年11月29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一条“飞机运地铁”的新闻,引起观众的好奇和猜测:这么重的设备为什么要用飞机运呢?岂不是很贵?
原来,受强台风“海燕”影响,承运土耳其萨姆松市订购的现代有轨电车的货轮无法按时到港,将影响产品的交付使用。尽管受自然灾害影响并不需要承担延误交货的责任,但是为了确保有轨电车在萨姆松市按期开通运营,设备生产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还是做了决定——用飞机运。这批机车运抵萨姆松市后运行良好,作为当地市政工程的一大亮点,在土耳其国内形成传导效应。伊兹密尔市知道后,也来邀请中车参与其轻轨车辆投标。
目前,作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主力军,中车的产品已经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享受到了“中国制造”带来的便捷交通。
除了过硬的产品,还有像“7天168小时连轴转”这样细致周到的服务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第一趟列车开出,标志着中国高铁时代正式来临。从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正式投入使用至今,中国高铁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
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9万公里以上,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中国高铁动车组累计运输旅客突破90亿人次。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速度世界瞩目。
中车出口南非的电力机车正在行驶(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在国人享受着地铁、轻轨、高铁等现代化便捷出行方式的今天,一些出境游游客发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有了“中国制造”的身影。
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世界各地前往麦加的朝拜者络绎不绝。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成为困扰沙特各界的难题之一。中车结合麦加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人文特点和集中性超负荷运营的特殊要求,创新设计了朝觐线地铁。
与国内常见的地铁编组方式不同,朝觐线地铁采用12辆车编组形式,是国内地铁编组长度的2倍,每小时单向载客能力可达72000人次。为了减少乘客上下车等候时间,每节车单侧设置了5个车门,以便快速疏导上下车人流。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了耐高温风沙设计,比国内以及国际上绝大多数地铁列车环境温度最高限度45℃高5℃。这一地铁线自2010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让千万乘客感受到了中国新型地铁的便捷舒适。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设备的主要生产商,中车集团近年来为印尼提供的高速动车组、为老挝提供的机车、为巴基斯坦提供的地铁、为埃塞俄比亚提供的轻轨,都是各所在国首次引进此类产品。
输出的除了产品,还有细致周到的服务。
麦加朝觐期间,中车轻轨要实现7天168小时不间断运营,中车保障团队也要相应实行7天168小时“不打烊”的运营保障。在这7天里,他们吃住都只能在车上或车站里。2016年朝觐保障结束当天正是农历八月十六,麦加轻轨总裁马斯女士为了表示感谢,专程前往中车驻地为中车团队按中国人的方式补过中秋节。
印度居民乘坐由中车生产的孟买地铁一号线列车(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这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已经成为不少外国客户眼中的中国制造代名词。从上世纪60年代中车(当时称铁道部工业总局,1986年改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总公司)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内燃机车、铁路客车、内燃动车组、电动车组等系列轨道交通产品,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扩大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目的的海外经营。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下,中车的海外经营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高速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城轨车辆在内完整的产品谱系,有能力满足全球轨道交通不同模式、不同运量、不同环境的要求。
留下103岁的老房子,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更贴近当地文化
对于中国机车来说,进入国际市场只是第一步。如何赢得当地客户的心并获得他们长期认可与支持,是任何制造业企业在海外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车本地化战略的第一步是雇佣当地员工。
美国人吕底亚原是马萨诸塞州交通局的新闻发言人。而现在,她成为中车当地公司的新闻官。她的加入,让企业在当地的本土化传播如鱼得水。加盟中车的美国人不止吕底亚一个。中车在马萨诸塞州的春田工厂已经聘用了215名当地员工。在春田工厂的公众开放日上,当地居民蜂拥而至,好评如潮——中车的到来不仅盘活了春田的制造业,还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截至2017年4月,中车在马来西亚招聘员工近400名,80%都是当地员工。在土耳其,中车共有员工70名,当地员工60名,员工本地化率达到85%以上。招聘当地员工,让当地人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对中国企业的到来多了向往和期待。“本土化制造、本土化采购、本土化用工、本土化维保、本土化管理”的“五本模式”是中车能够在海外立足的关键。
今年5月20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出口新加坡的无人驾驶地铁车辆在山东青岛港装船发运(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张进刚摄)
在立足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对本地文化与习俗的尊重是融入当地的一个关键。春田工厂里,有一座103岁高龄的红房子。为什么没有将它夷平,再盖一座新大楼,而是将它留下来?原来,当地很多人家祖孙三代都曾在这里工作,普通的红房子承载了当地人对美国工业辉煌时期的回忆。中车经过讨论,最终决定修旧如旧,加以保留。
春田工厂奠基活动当天,来了一位穿着旧式西装的老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这座红房子里工作。看到红房子依然是当年的模样,他感慨:“我们的春田终于又迎来了希望。”
不仅如此,中车在为世界各国设计地铁机车时,也力求展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为埃塞俄比亚设计的轻轨,有着浓郁的非洲特色;为巴西设计的地铁,车头就是一个奔跑的足球;为阿根廷提供的地铁,外观黄灰相间,车内黄绿装饰,洋溢着潘帕斯草原的风情;为马来西亚设计的动车组,专门设置了女性车厢。
在因地制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中车出口也从简单的产品合作转变为技术、产品、资本、服务等多种模式的合作。2015年7月,中车在东盟建立的首家铁路工厂——马来西亚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这是东盟区域内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
马来西亚原本没有轨道交通专业,中车就招聘相近专业的人员,输送到中国接受培训。马来西亚原本没有完善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中车就从零起步为之孵化。中车采用技术转移和合作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设计、制造实力的公司,并将之打造成为满足国际采购标准要求的合格供应商。
拿下高难度线路测试,让中国标准引领行业、走向世界
据德国权威统计机构SCI统计,中车在2018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排名中居于首位,销售收入超过位列第二位的阿尔斯通和第三位的庞巴迪之和。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向世界亮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在本土化的战略定位之外,对于制造业而言,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品质先行,口碑方能响亮。
2016年4月10日,中车资阳公司研制的SDA1型内燃机车成功通过了澳洲有“魔鬼弯道”之称的COWAN试验线路考核。该段线路平均坡道25‰,且有长达8.6公里的连续S形弯道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仅有220米,是全澳洲行驶最困难的铁路区段。
SDA1型内燃机车在轨道上蜿蜒回旋,从隧道内高速穿越,又沿着山体盘旋而上。从空中俯瞰,整个车体在铁轨上形成了一个“圆圈”,宛如盘踞山间的长龙。澳方认证人员当场称赞:“美国GE公司生产的机车在这一路段试验6次才勉强通过考核,而中车SDA1型内燃机车第3次就成功了。”通过这项考核,中车机车拿下了澳大利亚全境所有线路的运行许可。
中车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标准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道门槛。北美实施AAR标准,欧洲有UIC标准,不同国家、地区标准差异很大,很难融通。“今天,中国高铁已经成为行业引领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高铁的标准必将成为世界通用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中车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邓海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车体技术主管,为了给乘客最舒适的乘车体验,邓海和研发团队设计、生产、修改、完善,几项工作交错进行。极大的工作量导致邓海一侧耳朵失聪,但他却没将此事放在心上。住院期间,邓海每天还要通过微信沟通工作。团队成员感叹:“加班加点不算啥,早都习惯了。和老邓相比,我们付出的都还不够。”
中国高铁很多设计方法和技术标准都无先例可循。以车头设计为例,光是气动性能,团队就进行了17项75次仿真计算,做了760种工况的气动力学试验和60个工况的噪声风洞试验,完成了22项多达520个测点的线路测试。每绘制一个压力波,就要计算数万次。最终的气动性能数据报告堆了4米多高。
2013年以来,中车累计获得1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和参与起草并发布现行有效国际标准89项、国家标准239项、行业标准703项。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中国机车走向世界,为全球各地的乘客送去便捷与舒适。
编辑:刘梦